看过这样一则纪录片《小小少年》小麦策略。
纪录片的主角是11岁的少年殷然,他酷爱研究昆虫,甚至自豪地称自己“主业是养虫子”。
当同龄孩子专注于课本学习时,他却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观察和研究昆虫上。
面对儿子对学业的不上心,殷然的妈妈也曾有过担忧,但深思熟虑之下,她最终选择尊重孩子的兴趣。
她既呵护着儿子的热爱,又适时引导:
人的一生,不可能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还要平衡想做的事和应该做的事。
妈妈的这份理解与包容,让殷然学会了自我管理——
每天先完成作业,再去研究虫子。
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,殷然坚持在昆虫领域探索,不仅结识了许多“大虫神友”,还得到了专业级的指点和帮助。
如今15岁的他,被中科院昆虫专家称为“小同行”。
《爱孩子如花在野》中写道:
生命就像花朵,每朵花有每朵花的美,所以才能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;
同样,孩子有每个孩子的好,所以也可以:各好其好,好好与共。
不是每个孩子都要成为玫瑰才算成功,只要你喜欢,你可以是雏菊、茉莉,也可以是一株野草、一棵大树。
因为,有香味的花,不止玫瑰;能飞翔的鸟,不止雄鹰。
01
习惯性矫正,正在毁掉孩子的内在潜能。教育家约翰•霍特在《孩子是如何学习的》一书中指出:
“我们应当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纠正错误,让他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出能力和自信。”
然而现实中,大多数父母总是迫不及待地纠正孩子的每一个“错误”:
当孩子指着天上的云朵说“棉花糖里有恐龙”时,我们急着解释“云是水蒸气”;
当孩子用蓝色画太阳时,我们立即纠正“太阳应该是红色的”;
当孩子说“月亮在跟我玩游戏”时,我们忙着讲解天文知识......
我们习惯性地用“标准答案”来纠正孩子的想法,却在不经意间“偷走”了他们突破常规的勇气。
哈佛大学一项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发现:
父母越是频繁打断和纠正孩子,孩子在语言表达、逻辑推理和创造力上的发展就越是迟缓。
有时候,给孩子犯错的空间比立即纠正更重要。
一位作者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。
在一所知名幼儿园的绘画课上,老师教孩子们认识了红、绿、蓝三个基本色的颜料。
到了自由涂鸦时间,老师指着红色的颜料,问其中一个孩子:“这是什么颜色?”
孩子回答道:“蓝色。”
虽然孩子答错了小麦策略,但老师并没有立即纠正,而是温和地回应“好的”。
事后这位老师解释道:
如果孩子回答错了,说明他当下的认知水平,还不足以将‘眼睛看到的色彩’与‘红绿蓝’一一对应起来。
直接纠错很可能会挫伤孩子的自尊,打击孩子与色彩建立联结的积极性;
反复强调则可能让孩子被动接受概念,而非主动建立认知。
让孩子通过日常体验和积累自然掌握,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。
一个月后,这个孩子果然学会了正确区分“红、蓝、绿”三个颜色。
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:“每纠正孩子一次非常规探索,就有一片星辰从他们眼中陨落。”
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。
那些看似“错误”的表达,往往藏着孩子无限的创造潜能。
那么,从现在开始,不妨放下纠正者的角色,用温情守护好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。
02
聪明父母都懂得:三分灌溉,七分等待。作家周礼在《正面管教儿童心理学》一书中,深刻反思了自己早期教育的偏差。
他曾在女儿两岁时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,每天不仅要完成大量的识字任务和古诗背诵,还要学习绘画和钢琴。
结果牺牲了孩子的玩乐时间,也透支了她的学习热情。
孩子入学后对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趣,成绩也一直平平无奇。
周礼在意识到“揠苗助长”式教育的弊端后,才慢慢地调整了过来。
事实上,大多数家长的养育困扰,常因急于求成。
教育本是静待花开的陪伴之旅,他们却在焦虑中丢失了这份从容。
六年前的我,也是一个被焦虑裹挟的妈妈,那时儿子刚上小学,我就给他报了多个补习班。
一天24小时,孩子除了吃饭和睡觉,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习。
然而,我越是心急,孩子就越是抵触——
作业总要拖到深夜才能完成,考试成绩也时好时坏。
当时的我,固执地认为“玉不琢不成器”,只要再加把劲就一定能激发孩子的全部潜力。
于是,我变本加厉地督促他学习,只要他做点与学习无关的事,我就会暴跳如雷。
直到有一天,一向懂事的儿子崩溃大哭,说出“妈妈,我太累了,不想活了”时,我才猛然惊醒,恍然大悟:
养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若是急于苛求花开,只会适得其反。
后来,我不再给孩子施加压力,而是默默在背后鼓励他、安慰他。
到了六年级,他好像突然开窍了一般,成绩突飞猛进。
孩子的成长自有其内在节奏,父母保持平和心态,用心培育,终会等到最美的花开时刻。
正如一句话所说:“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,只是花期不同而已。真正的园丁不会在意花开时间,只会默默耕耘,静待花开。”
教育需要“静心守望”的智慧,父母要修炼“耐心陪伴”的定力。
聪明的父母,不会将幼苗催成早开的花,而是遵循生长规律,营造宽松、健康的环境,让孩子在自己的时区里稳步成长。
03
教育不是修剪枝叶,而是允许生命自然生长。植物园里,一块醒目的警示牌上写着:请勿将松树修剪成玫瑰!
简单一句话,道出了教育的真谛:
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样子,我们要做的是守护天性,而非刻意改造。
在一场读书分享会上,有位妈妈分享的育儿经历让我很受启发。
她的女儿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,常常拖班级后腿。
老师曾多次找她谈话,她们也尝试过各种提升方法,但收效甚微。
这位妈妈虽然苦恼,却从未给孩子施加压力。通过细心观察,她发现女儿虽然成绩不好,却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。
渐渐地,这位妈妈释然了: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,父母要做的是引导他们在广阔天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。
从此,她不再纠结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升学前景,而是全力支持女儿做自己喜欢的事,让她快乐地成长。
教育不是用统一的标准修剪千万枝叶,而是帮助每颗种子找到破土而出的方向。
最近,跳水冠军吴敏霞的一条微博在网上引发热议。
她说:“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,不必复刻父母的人生”。
她的女儿西西在跳水测试中只得了60分,显然不适合走专业跳水道路。
其实,从西西很小的时候,吴敏霞就带她感受跳水的氛围,长大后,又陪她进行各种体能训练。
但当她发现女儿确实没有跳水天赋后,选择支持女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。
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“瓦拉赫效应”:当个体在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发挥点后,其潜力往往能得到充分发挥,创造出惊人成就。
它提醒我们,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优势,只有在最适合的领域,他们才能发挥最大潜能,收获最好的成长。
孩子的成长就像花园里绽放的花朵,我们无法预知每一朵花最终的模样,但可以肯定的是,每朵花都蕴含着独特的生命之美。
而父母给孩子真正的爱,是放手和信任,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在人生道路上解锁万千可能。
04
很赞同一句话:
“父母应当要系统地看待生命,让孩子的生命之花,开出他们自己在生命原野中原本的模样。”
可惜,许多父母将孩子视为空白画布,总想用自己预设的蓝图来描绘孩子的未来。
殊不知,这样做就像硬要把野蔷薇养成牡丹,不仅违背了自然法则,更会扼杀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。
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成长密码,专注研究蚂蚁爬行的孩子和勤练钢琴的孩子一样值得欣赏。
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退在孩子身后,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,却不规定生长的方向;给予温暖的关爱,却不束缚自由的灵魂。
尊重孩子的天性,为他们提供自由体验的舞台。终有一天小麦策略,他们会在属于自己的生命原野上,走出精彩的人生足迹。
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